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与内容

  走遍世界的,不是我为了表明一种理念而写的《学校音乐教材》而是那个理念本身。《卡尔。奥尔夫和他的创作》第三卷2。 77页奥尔夫《回顾与展望》(奥尔夫语摘自廖乃雄《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

  “这本教材想作为基本的音乐教材练习,引导人人走向音乐的原本力量和原本形求”(奥尔夫《回顾与展望》)(奥尔夫语摘自廖乃雄《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

  我所有的观念,关于一种原本性的音乐教育的观念。“什么是原本的呢?…意即‘属于基本元素的,原始素材的、原始起点的、适合于开端的。’原本的音乐又是什么呢?原本的音乐决不只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它是先于智力的(理性),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奥尔夫《回顾与展望》)(奥尔夫语摘自廖乃雄《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

  音乐并不是我的目的,音乐是我达到散发心灵力量的一个手段罢了。(奥尔夫语)(著名英国音乐人类学家布莱金数十年后写的文章名称就叫《如何通过音乐成为人》) (奥尔夫语摘自廖乃雄《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

  “奥尔夫的思想是建立在人类学的基础上的,并以儿童的自然特点和生理特点为出发点。自我游戏、说话和发出乐音都是未成年人对自己定位和对世界定位的原始表现,同时也邦助他们获得了社会交际的最初经验。(托马斯《奥尔夫传》)


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六个内涵:

1、综合性:

  崇尚理性的形而上学哲学、思维方式是自然科学在其发展的一定时代的产物,在教育方面就体现为以大百科全书式的、学科中心的“现实主义课程”。其典型特点就是将所学知识分门别类孤立起来、建立各自的体系所谓系统性。

  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边缘学科林立、知识爆炸,知识更新周期加速。

  教育的任务必须从人类已知知识的传承方式走向以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主导目标。这种教育观点,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综合是现代教育和现代课程论的基本信念。原有的“学科中心”课程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综合是反其道而行,在这里重要的不是知识本身的认知,而是思维方式的学习、观念的转变、学会统一的、综合全面的把握事物,学会寻求关联、探索多种发展可能性, (即我们常说的“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等观念)。综合除知识外也包括素质训练的综合,如反应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记忆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以及自信心等。

2、即兴性:

  这是奥尔夫理念的灵魂、核心。斯娄宾指出:“在更深层次上,我们鼓励即兴表演不是因为它所包含的技巧,而更多是我们认为它是人性自由的例证。”(J.T.提顿M.斯娄宾《一种认识音乐世界的音乐文化模式》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雷默曾尖锐地指出“即兴表演是一种以音乐进行思维的基本方式,我们受音符束缚的表演文化己经导致思维方式的萎缩和衰退。这很容易使我们受记谱束缚,导致他们离开乐谱表演音乐就会瘫痪和麻痹。” 即兴表演与创作是创造性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它是发现、探索的入门手段,也是培养创 造性能力的基本手段。正如奥尔夫 认为这是他的“音乐教学方式的独特之处,音乐学习和创作的基本部分”。

3、回归人本、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先于智力”)、非理性:

  音乐并不是我的目的,音乐是我达到散发心灵力量的一个手段罢了。

  (奥尔夫语)(著名英国音乐人类学家布莱金数十年后写的文章名称就叫《如何通过音乐成为人》)

  我追求的都是通过学生奏乐,即通过即兴演奏并设计自己的音乐,以达到学生的主动性”(奥尔夫《回顾与展望》摘自廖乃雄《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

  我们要感谢卡尔.奥尔夫,是他发展了这些在教室里及日复一日教授即兴表演的简化的技巧。由此孩子们可生理解和享受音乐,不管他们离开我们之后走向何方。(美国版《orff-Schulwerk》一卷)

4、从儿童出发、适于开端:

  “奥尔夫的思想是建立在人类学的基础上的,并以儿童的自然特点和生理特点为出发点。自我游戏说话和发出乐音都是未成年人对自己定位和对世界定位的原始表现,同时也邦助他们获得了社会交际的最初经验。(托马斯《奥尔夫传》摘自廖乃雄《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

  儿童不是未成熟的(成年)人,从某种意义讲是另类“人”。也就是说对他们的教育完全不是对成年人的那一套!必须从新省视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一套传统教育模式和所谓“系统”。为此奥尔夫从原本性理念出发创造了全新的的适于开端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5、本土化、多元化:

  从儿童出发必然要从儿童所熟悉的文化语境出发,从本土文化出发为儿童创造适于他们生活、学习的环。

  雷格纳教授〔时任奥尔夫学院的院长。〕1995年曾为中国同行题词说:“奥尔夫“学校音乐教育Orff-Schulwerk》在某些方面作出贡献,即一些国家找到回归自己文化本体的道路。…”

  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培养的是一种对待音乐的态度-----热爱本土、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各种形态文化的态度。

6、为全体学生(“能为每个人…”):

  原本的音乐是每个人都可以学会的。……我的经验告诉我:完全没有音乐感的儿童是罕见的,几乎每一个儿童从某一点上都是可以去打动的 ,可以去促进的。教育上的无能出于无知,经常在这一方面堵塞源泉,压制才能并造成其他的不良恶果。(奥尔夫《回顾与展望》摘自廖乃雄《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

  我们想把原本性音乐称为实现人人生而具有的、原本的、处于中心位置的音乐的力量。(威廉.凯勒)

         

基本含义:

  音乐是人的本能。音乐是人类情感渲泄、交流沟通的载体。

  音乐是人人需要的。像人类需要空气、吃饭一样,是人类精神的基本需求。

  音乐教育可以为每个人成长提供邦助。

  音乐教育应为不同性格和发展水准的儿童提供共同活动的机会。                             

  奥尔夫语:“我所有的观念,关于一种原本性的音乐教育的观念,并不新。我只是注定地、有幸地从今天的角度重新说出这些古老的、不朽的观念,并致力于实现它。”

廖乃雄《关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思想与实践》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观念,……:主要不是致力于教会学生什么,而是启迪、发掘学生(特别是儿童)生而具有的这种习性,通过游戏式,即兴地奏乐本身,通过语言、动作、表演和音乐的全面有机结合,通过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去学会音乐、掌握音乐。

廖乃雄《关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思想与实践》


奥尔夫音乐教育内容、形式及方法: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是其他任何音乐教育体系所不能相比的。一般形式分:

1、语言:包括嗓音声响到戏剧表演丰富内容及其基本理论常识

2、律动:从动作到舞蹈及其基本理论常识。

3、音乐:歌唱、奏乐、听力及欣赏及其基本理论常识。

4、游戏。

5、戏剧。

  以上几大类又包括每一类的感知、表演、创作(即兴)及欣赏理解等内

容。它们在教学中既是相互综合又有不同重点或切入口。其教学最大特点是从一个像种子的要素〔素材〕发展成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教学是有法(模式),但法无定法,千人万面,极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局限:

1、不善长艺术技巧、知识教学。特别是专业化职业教育不适。如读谱、乐理不如柯氏。在歌唱教学上不如柯氏方法多。

2、缺乏系统性,因为不以学科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特别强调创造能力和个性培养。按学科知识体系建立的循序渐进系列必然被打破。但因此在师资培训和掌握该教法上增加了难度。

3、强调感性,而对“反思”、概念提升还缺乏手段。

  当然,任何体系都会有它的长处和短处。只有全面了解它以后,才能利用其长。